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尘封二十多年的成绩单披露一段不堪回首的高考内幕

  • 艺为欢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3771
  • 回复:2
  • 发表于:2016/9/24 23:33:56
  • 来自:湖南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攸州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尘封二十多年的成绩单披露一段不堪回首的高考内幕

 [艺为欢 2013-8-20]




         每次回乡下老家,我总会到楼上抚摸着、凝视着这副曾经陪伴过自己求学时用过的大木厢,这里面存放着我曾经很多珍贵的资料、尘封的记忆,而这次在厢子里我惊讶地发现—— 一份自己曾在东山学校复读时的月考成绩单。望着这张斑驳陈旧、残墨断页的成绩单,我细细捧读,静静品味,当时全班80余人,都是全县的复读生,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,这次排名第五……点点滴滴,又带我重温着曾经那段艰辛多难、一波三折的峥嵘岁月。

      1991年高考实行“三南”改革,即海南、湖南、河南三省由从78年恢复高考来的文理分科改为分四类:医农、理工、文史、地矿。每类均为四门课程,我选择的是医农类,课程有数学、英语、化学、生物,当时分科时,理工和医农各两个班,大家都没感觉有什么不同,只管闻鸡起舞、秉烛破夜,全心迎接高考。直到高考成绩出来,大家都傻了:作为人们普遍认为“进入攸县一中,就是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大学门”的天之骄子,我们两个医农班竟然包括两名体育考生在内仅有四、五人上线,且全部都只上了大专!尤其有一名老师同学都认为能上清华北大的同学,竟然也只考了个医学类大专院校!而理工、地矿类录取率较高,文史也不错。

      1992年我来到了攸县二中复读,但不久国家政策要求所有高中不容许办复读班,因为“三南改革”的目的也是为了杜绝复读生,当时两种观点:一种认为每年大量复读生的存在,导致应届生来年又复读,这样使得本来三年高中变成了四年甚至五年高中,形成恶性循环,所以从92年开始杜绝复读;第二种观点认为不能因为一次高考机会而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,从人道主义出发应该有多次机会高考,所以支持复读。这样我在二中读了一个月后回家了,在家干了一段时间农活后,终于得知还是恢复了复读的制度,全县只在东山(县城)和红杏(酒埠江)办了两个复读点,我背着沉重的包裹、提着厢子踏入了红杏学校求学。没想到医农类包括89届、90届遗留下来的老复读生太多,当时一个班达120多人,其中很多是三朝元老!上课只能挤在一大礼堂中进行。本以为可安安心心好好学习,没想到虽然恢复了复读制度,但国家对复读生要求非常苛刻,甚至是有意严厉“打击”复读生。不知是谁出的荒唐主意:认为中国学生不学好语文不应该参加高考,故规定凡高中毕业会考语文成绩没达到65分的复读生必须重考,且分数不计入高考成绩,而我语文会考成绩只有63分,无奈还得在紧张的高考复习中抽出时间来应付考语文。可能是89年动乱的原因,更令人无奈又可笑的政策又制订出来了:高考必须要加考政治,为100分,并计入高考成绩(这样高考总分为150×4+100=700分),我们只好又要开始学政治了。不过还好,我对政治也慢慢有了兴趣、找到了感觉,最后高考时也得了93分,加上其它四门成绩共计582分,可谁都没想到:当年最低录取分数线竟然达到了599分,630分还只能上一般本科(即现在的二本)!这可能是高考史上分数线最高的一次了。究其原因,农林医类高校少,而考生人数多,尤其往届生比应届生录取分数线竟然高出三十分(而这之前,应往都是同班学习、同等划线)。我当时虽然上了自费线,并且完全可以进湘潭大学学习,但因为社会对自费生有偏见,又不包分配、不迁户口、不转粮,所以我横下一条心——再向虎山行——我又到了东山学校复读。

      1993年,政策制订爷们也发现了92年高考的诸多弊端,所以再次调整,将医农与理工类重新合并,科目为语、数、外、物理、化学五门。虽然加上了我曾经蹩脚的物理,但姜还是老的辣,在全班80多名同学中,我成绩始终还是前几名,可惜因为生活环境非常恶劣,学习压力巨大,我天天饭不思、夜不寐,身体极度虚弱,体重瘦得只剩94斤,上课不断咳血,高考体检时才发现已经患上了严重肺结核!虽然医院强烈要求我住院治疗,虽然父亲心疼得要我留着命停学回家,但我坚持要参加这次高考,班主任老师也不同意放弃高考,因为我早已是一个重本的既定指标了。可最终考得不理想,只上大专线,辜负了家人、老师们的一片苦心。

      从91年开始,高考政策不断变化,文理分科到分四类、复读生与应届生分离、复读生与应届生分开划线(分差达30分)、加考语文政治、理工医农重新合并为理科,这些政策制订者们全然不顾考生利益,将高考当成一种游戏,使从91年到93年期间成了空前绝后的高考混乱期,我们医农学子成了游戏中最残忍、最无辜的实验品、牺牲品,不仅担误了莘莘学子们的美妙青春,而且使许许多多的优秀生与大学擦肩而过,无奈返回农村再种一亩三分地。

      曾经的我们为了踏过这座高考独木桥而焚膏继晷、铁杵磨针,谁也没想到今天的高考升学率几乎百分之百;曾经的我们为了毕业后包分配吃“国家粮”而绞尽脑汁、孤心苦诣,谁也没想到今天生活中吃的都是商品粮;曾经的我们为了公费而孜孜不倦、圆木警枕,谁也没想到几年后全部是自费;曾经的我们为了迁城市户口而发奋图强、引锥刺股,谁也没想到今天城市户口已经可以自由迁移,倒是农村户口成了香饽饽。青春已逝,岁月难留,曾经的沧海桑田,早已物是人非。谁愿意去反思那段不堪回首的高考史?谁还会去关注我们这些高考试验田中无辜的牺牲品?谁愿意负责为在失败的改革中沉浮漂泊、耗损青春的我们买单?  

  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